第三百九十三章 所谓的传承
基因财富文明权力,所有人们喜欢的东西,都希望得到,得到后,又想向下一代传承,这是人性。 听到班长所说的北京发生的变故,我马上到网上查了一下,发现,自己长久不看新闻,居然对这些影响社会的重大事件,隔膜了。 过去,有一天不了解外部的信息,自己总觉得不安,好像没跟上时代。就像,我总想学各种门类的知识,不尽力搜罗知识,总觉得自己蠢。现在,居然都戒了,不是有意的,而是自己没这种需求。 我曾以自己的努力追求过海量知识,那是我受到一些比较模糊的误导而产生的错误举动。从小,我们被灌疏,学习是高尚的事情,知识是有价值的东西,而且,尽可能多地搜罗知识,可以得高分。书中自有颜如玉嘛。 但是,如果没有整理知识的线索,那么,碎片化的知识,将无法运用。比如,现在打开互联网,百度一下,就可以搜罗出世界上大部分已知的知识点,但对你有用吗? 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分析框架,自己的价值取向与特点分工,如果这些没有确定的话,搜罗零碎知识是没多大用的。不是知识没用,是你用不上。 对新闻对世界的了解,这是这样,总是想通过媒体来,便捷地认识这个世界,那么这个世界丰富的内涵会挤扁在那些文字和图像之中,一传一失真,最后留给你的,只是模糊的印象。 何况,佛门说:入海算沙。 我现在对生意没多大兴趣,况且,对政治也不太关心,这些都改善不了我的生活状态,所以,没有关心的动力了。 只是张哥,这个与我有相当大瓜葛的人,如今落在这个田地,我还是不禁唏嘘。 他所追求的方式,倒也无可厚非,富贵险中求,历史上大部分底层人逆袭的套路,都是这样。这个时代,成王败寇,况在如此飞速奔跑的条件下,乘势而上,胜多败少,是值得的。 但他所追求的目标,估计有点问题。他所追求的,从他的婚姻到他的孩子,都可以看得出来,他还停留在家族传承的圈子里,与他的教育方式和产业方式,不太匹配。 一般,创业第一代,必须有一个稳固的经营模式和核心团队,成功后,才能交给第二代,才有家庭企业和财富传承的可能。而张哥,并没有打造出这种企业,况且,他并不想传承企业,他只是想传承财富。 当年,他最成功之时,积累的财富,可以用三个煤矿来计量。当然,这种生意,毕竟不是长久之计,政策变动甚至煤层变动,就会让企业财富流中断。 其实,在他积累出第一桶金后,他也许想转行进入物流行业,靠运输起家。但他没有核心竞争力,光靠人际关系建立,这样的基础,风一吹,就散了。别说官商利益勾结的人际关系不长久,就是人本身,也有退休和老死的时候,说得更极端一点,人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利益关系,天天都在变。 他选择了传承财富。中国有句古话,富不过三代。他是没到第二代,在自己这第一代,就接连受挫了。 小马,是一个典型的不堪重任的人,资金的珍贵与风险,他是没有体验的。更重要的是,他对冒险的后果和代价,也没有深刻的感觉。没有穷过的人,要想让他知道穷的后果,是很难的。 他倒是传承了他父亲的冒险精神,冲动而盲目,所以,导致炒作金融的失败。 这一次,虽然与铁路拉上了关系,看样子日进斗金的兴旺又来了,但好景不长,现在,重新跌回谷底。 其实,张哥只是行贿,并没有多大的罪。但是,一身入公门,九牛拖不回。经济犯罪的代价,就是经济上吃亏。以我这些年看到的同类案件的经验来看,他目前处于非常难受的地步。 如果想少受牢狱之灾,那么就得坦白一切。出卖金主,这件事如果在江湖上传开,那么,他今后,要想利用官商的手段做生意,基本没市场了。 那么,他如果选择另一条道路,打死不说,会不会好些呢?按张哥草莽的性格和滚刀肉的经历,他是可以做得到的。你关我几个月,无论软硬,就是不说,张哥做得到。哪怕受贿方认了,他也可以不认,以求搏得可靠的名声。 太多这样的例子了。也是商人行贿,官员被抓。官员被定罪了,但这商人打死不说。这种名声是很难得的,大不了多关两年,就是硬扛。 这种人出狱后,在官场的声誉会很好。大家都会把他当可靠的人,不会出卖朋友的人。这种经过考验的信誉,人家会视为安全。主动找你合作生意的官员,会让你仅凭声誉,就获得了核心竞争力。 但这种竞争力的获得,还需要有两个外部条件。第一,你这个名声,传得出去。第二,你出去后,社会风气没变,官商仍然较大规模地存在。 目前,这两点,对张哥来说,都未确定。按现在的风向来说,官商勾兑的市场,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挤压,什么时候恢复,还非常难说。况且,张哥作为一个山西的小商人,在北京那地盘上,根本没名气。别说他了,就是他行贿的对象,在北京,也不是很大。那么,这名声传不传得出去,还是个问题。他在北京,如同一只蚂蚁。 更重要的一点,是张哥在煤炭运输这一块的专业能力,从此没有发挥的机会了。张哥最懂的煤炭,但这个市场洗牌了,等他出来,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了。况且,他家的生意,只有张哥自己才能维持得下来,张哥不在的日子,运行都困难。我不知道,他家的企业,是否熬得到,张哥出来的那一天。 无帅之兵,谓之乌合。 张哥向儿子传承财富的计划,估计最终会失败。一是单纯的财产传承不靠谱,二是小马接不住。 有人对富不过三代进行过分析,这种现象,的确比较普遍。但也不是没有富过好几代甚至上十代的。 那些家族,靠什么传承呢?以国外来说,比如洛克菲勒家庭、罗斯柴尔德家庭等。一个是搞实业的,一个是搞金融的。但他们都有几个共同点。 第一,他们有成熟的企业,这个企业已经形成了强势地位,凭借强大的惯性,都可以让后代平滑进入刚接手时的不适应期。 第二,他们有稳定的框架,无论是在政界商界知识界经济界,他们都已经有全方位的布局,多点支撑,可以平摊突然变故的风险。 第三,他们处在一个法律规则已经稳定的国度,突然的革命和法律的大幅修改,可能性小。只要不故意把违法犯罪的事做大,基本上没有政治法律风险。 第四,有一个科学的家族管理分配体系。子女继承的规则,后代管理人才的选择,企业和资产管理的制度,都经过充分思考并设计执行,避免了后代因此而造成的利益过分争抢。 第五,有较好的教育体系。教育后代的重视程度,远超一般家庭。这种教育体系下,并不能保证后代都是精英,但减少了废柴出现的几率。 以上条件,张哥几乎没有一条具备,所以,传承失败是大概率事件。 当然,尽管具备这些条件,也不一定传承成功。所以,富过三代的,还是少数。比如希尔顿家庭,到第三代,就显出颓,唯一的女继承人,成了一个花天酒地,不知节制的人。 这里有几个变数,是创业者无法全面控制的。 第一,时代的改变。如同传承一套手艺一样,时代进步会淘汰一门手艺。在中国,最牛的铁匠,也差不多被机器所代替了。而一个企业,主营业务不可能始终不变。一个政策,一个技术进步,一个风气,就可以改变一个业务的前景。 第二,重新创业的困难。主营业务很少有不被时代所改变的,当然,传承者有资金,那么,可以重新投资新的行当。但这相当于重新创业,只不过是占了些资金优势而已。但创业成功的机会并不高。与那些没有退路的底层创业者来说,你只付出资本,人家敢于付出生命,其决心和耐力,你很难拼得过。 第三,子女的兴趣与特长。当然目前就有一个例子,王总及他的儿子,一个搞地产,一个搞传媒,过去成功经验,可供借鉴的少,未来发展的态势,谁也说不清楚。我有一个感觉,过于强势的少爷,有可能坏事。 第四,子女的堕落。这是最普遍原因。因为要让一个从小不缺钱的人,努力挣钱,这本身就是比较困难的。何况,享受的机会那么多,为什么要浪费时间,在枯燥的工作上?据目前调查,富二代愿意子承父业的,不足一半。 以上是财富传承。 还有权力传承。这更不太可靠了。权力是什么的?是用来分配的。生产才是世界发展的推动力,而分配,几乎是个零和游戏。 你分多了,他就分少了。财富,在进步的时代,是可以普遍增量的,凡是增量的变化,社会都是可以和平接受的。但在根本领域,冲突无处不在。 当分配冲突到达不可调和的境地时,流血和战争将会变得不可避免。那么,这件事的传承,就更困难了。 为此,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名著《资治通鉴》。司马光,作为皇帝的老师,写这本书时,目的就是想回答这个问题。皇帝或者学者,从几千年历史来看,发现一个难以接受的现实,那就是,权势传承之不可靠。 任何一个帝王,在他权势极大的时候,总想把这份势力向后代传递下去,但无论多么聪明的帝王,都做不到。 原因除了上面所说,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以外,还有其他原因。当然,光总结原因还不够,必须找到解决办法。想一想,古代豪杰如此之多,肯定每一个人都想过这个问题,但都没有解决好。 还有基因传承。张哥与乔姐婚姻的失败,就在于乔姐没有生出一个继承人出来。而人性本身,就对基因传承有发自自然的倾向。 所有动物,在基因传承这事上,有着拼命的执着。这是物种存在的基本条件。 根据我读二十四史的经验,发现这些传承,都不太靠谱。原因是什么,不是一句话说得清楚的。要是我说清楚了,我就超越司马光了。 但我发现了一个特点,这些传承,都是以基因为特点的。也就是说,家族血缘,才是传承的对象。这种目的性,是不是它们传承难以成功的原因呢? 家族传承的特点,除了基因纯正性。还带来另一个特点,就是传递的封闭性,内部协调的困难性,传承递延的分散性。 所谓传递的封闭性,是指对象。所有财富或者权力,只给有血缘关系的人,无形之中,就把社会大循环隔开了。没有外来的源头活水,没有鲶鱼效应,很难激发出奋斗的精神的。 内部协调的困难性,就更复杂了。比如,中国古代,以嫡长子继承主要权力。但仔细看历史,有多少朝代是按这执行的?祖制经常受到破坏。为什么?血缘身份与能力才干,根本没有联系。 还是在李渊在世执政时,长子建成已经当了很长时间的太子,但与能干的李世民相比,还是被杀了。甚至,逼得父亲退位,自己当了皇帝。 为了继承权,兄弟相残,父子相杀,夫妻相害,这样的事,还少了吗。至高的权力为什么是最大的危险,因为它是在零和游戏中的唯一标的。 同理,财富传承也一样,当后代争夺厉害时,也是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的。如果传递给一个强势能干的后代,其他弱势的后代,估计连汤都没得喝。这是父母最不愿意看到的。如果传给一个弱势的后代,那么,他很可能被强势的兄弟姐妹干掉。 所有的传承,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制度。天天搞分配,没有好事情。我认为,只有生产,才有可能产生正循环。而分配,因为人性的丑恶面,总会走向丑恶的一端。 当然,还有传承递延的分散性。比如,东汉刘秀,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,王国传承了十几代后,刘备,只能以打草鞋为生了。 其实,仔细想一下,这也正常。帝王的后代,随时间推移,人数越来越多,权力分配和财富分配,数量和质量就越来越稀薄。最后,帝王之后,也同于常人。 那么,有什么东西在传承史上,稳定一些的呢?司马光找到了一个答案:文化。 只有文化的传承,才最为长久。 眼前这本书,介绍佛教的传承,说禅宗在印度传了二十几代,在中国唐代,传到慧能法师时,也有六代。还能够中兴,甚至改变中国佛教的面貌,有越来越兴旺的架势,这种传承的成功,除了佛教本身的真理因素,或许有其它原因。 再比如孔子的常说,今天,我们说话做事,还经常引用他的话。董先生教育我,对易经的理解,也经常以孔子十翼来作为范本。在某种程度上,我也算是儒家学说的部分继承人。 更深刻的,是诗经,已经过去三千年了,那里中国人的情感原因、互动方式、表达习惯,甚至思维方式,对生活的理解,与今天的中国人,差不多。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中国人不要说血缘,就是姓氏,甚至是身高体重面貌语言,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,但这种文化,却顽固地生长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。 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权的更迭和民族的冲击,我们的血统早就已经混淆了,我们的政府也换了上百家,我们的生活也彻底改变了面貌。但是文化的基本取向,却始终没有改变。 为什么?我不能完整解释。但我可以区别出文化传承与财富权力传承的根本不同。 那就是,文化传承并固定于基因。 中国文化传承的路径,与基因关系不大,甚至到了没人注意的程度。没听说老子是状元,儿子就一定是状元的。苏东坡家里出了三个进士,也只是偶然现象,那是小概率事件,在科学上,没有必然性。 文化传承是师徒的,是老师与学生的。这种传承跟血缘关系不大。在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中,老子和孔子,是最有代表性的。老子,根本没有子女的记载。不是说他一定没有子女,但肯定子女没有继承到他文化的遗产。 孔子,一个最重视家庭的人。他的学问,按记载,最多也达到了三代。孔子的儿子叫孔鲤,虽然没有孔子那么有学问,也还算得上是贤人。孔子的孙子叫子思,据说是孟子的老师。最独特的是,子思的学问,并不是爷爷和父亲传授给他的,他的学问,来源于孔子的学生曾子。并且,他将学问传给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孟子。 今天,传说中的孔子家庭依然存在,但有学问的人,也不多了。 当然,佛祖本人,也有第二代,那是他的儿子罗睺罗,也是得道之人。但他儿子没有下一代的记载。因为,出家人,本身在戒律上,就控制了后代的产生。 居士也不是没有后代,但也很少听说有成就的。就是有成就,也不是他父母传承来的。 知识和文明是公开的体系,有着自己的传承和淘汰机制。它是开放的,所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。 一个优秀的文化,不需要分析它的原因,只看他存在的时间长短就知道,它强大的生命力。 从进化论讲,如果基因没有遗传和变易两种特征,就会被自然进化所淘汰。基因传承财富,就缺少变易的条件。而文化传承,在大社会的涤荡中,强势的东西,总会出来。 与基因传承相比,文化传承还有另外一个特点,就是生产性。文化总是在促进生产的发展,如果没有这个功能,这个文化就离死亡不远了。 中华文化在保持自己基本特性时,同时不拒绝与外来文化的融合,如同杂交改良,我们始终在改良过程中。要不然,我中学头疼的英语也不会那么重要。 想到这里,我产生了一个观念。我如此热爱传统文化,对外国文化偏好不高,估计与我的英语水平不高有关。我只能搞这个。看的外国著作,也是中译本。 二娃,你英语好,估计看了好多原版吧,如果我们有缘,见面谈谈? 文化促进社会发展,生产增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数量。凡是增量的变化,就有可能长久。零和游戏的东西,分配的东西,总是在成员间互相残杀。 总设计师邓大人,他说不要争论姓社姓资,就是要把人们的注意力,从零和游戏,从分配的思维中解放出来。不要老想着分配,要多想想生产,估计,这是伟人的中心思想吧。 我没有资格猜度大师,我只能找出一些特点。一个人没事,瞎想。 看到身边这两本书,我对自己的结论有一些怀疑。比如知识传承。我把佛教当成一种知识传承,但这种传承的方式,却比较特殊。 为啥?因为,假如它是知识的话,却并不能用语言完全形容出来。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。一种用语言和思维都不能抵达的东西,究竟是什么呢? 如果语言没意义,那这身边这两本书不是多余了?如果有意义,为什么,大师们反复强调,多说无益,多读无用呢? 最搞不懂的,是那个拈花微笑的典故。佛祖云:我有正眼法藏,涅槃妙心,有谁会得?他拿着一束花,示意了一下。什迦尊者,会心一笑。 两个人确认了眼神,遇上了对的人,就传法了。这是个什么法?怎么传承的? 这是个大秘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