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一十章 笑话对艰难
他俩望着我,大概是不明白要准备什么。我解释到:“其实就是体力恢复准备。我去过鸡足山,如果走路去,三天时间内,至少有一天半的时间是纯粹爬山,我们这里喝茶谈天,已经懒惯了,如果不恢复体力,怕是帮不上忙,有可能给明成师添乱,对不对?” 他们没去过鸡足山,听我一说,明白,就是要锻炼爬山需要的体力。 “来得及吗?”庄老师问到。 我解释了一下体力恢复训练的规律。一般来说,人们初次进行大运动量训练后,会出现肌肉酸胀等反应,但这种反应正是训练有效的标志。坚持下去,保持运动量。过了48小时后,这种反应就会消失,从此,只要保持运动量,不过分增加强度,人就会适应这种运动。 “那不是相当于体能训练?”小胡问到。 “对,你至少会得到身体能力的提升。万老师给我们安排这种活动很好,欣赏风景增长知识,至少,我们还可以让身体的能力,得到一次质的提高,对不对?” 小胡很兴奋:“对了,我也需要提高了,过去别人总说我体质弱,庄老师,路上,我就跟你混了。” “我们都是跟万老师混的。”我的意思,这个活动的协调,也是他的功劳。 “别别别,我只是起了个咨询作用。庄老师有经验,我们都跟你混。” 大家兴奋地收拾东西,然后睡觉,我们约定,明天早上七点钟出发,我们直接走到庙子。按路程,我们距离庙子有两条路,我们选择了那条小路,其实也就是乡村公路,放弃了柏油马路,毕竟车多,不亲近自然。距离,大概二十几公里,不歇气,半天就可以到达,如果边走边玩,一天足够了。 第二天早上,大约六点钟,我们都起来了,洗漱完毕。万老师问到:“先到街上吃点东西?” “不不不,我们不要破坏规矩,锻炼就要有锻炼的样子。况且,我们出门跟街的方向有点反,不走回头路,对不对?”小胡有破釜沉舟的兴奋,当然,不走回头路,也有点迷信的影子了。他的感情问题一旦放松,就把自我表达出来了。 大理的冬天,早晨七点,太阳还在苍山之后,洱海的水声渐远,我们踏上了那条乡村公路。上坡下坎中,青草与树木的味道,隐隐约约。 乡村公路,其实就是当地农民的路。在这样的清早,几乎没有车子在路上跑,脚下是灰土,路基是碎石黄土路面,应该说是红土,这里,是红色的云贵高原。 我背着那个大包,行李比他俩人加起来还要多。因为,这个包,其实就是我的家。而万老师,没把家带来。小胡,根本就没有家。我谢绝了他俩的好意,坚持自己背着,因为,我的力气比他们大,我也背着自己的感情。 走路怕走不平路,那灰土碎石的路面和一定坡度的上下,只需要半个小时,万老师,就提出,要歇一下。 怎么歇呢?路边搬块石头坐一下?要不是潮湿,要不是有苔藓。城里人就是讲究,这事得我来处理一下。我先搬来几块石头在路边,抓一把路面上的沙土,把石头表面擦干,然后,又在路边扯了几把干草,把沙土扫净。对他们说:“可以坐了。” 他们迟疑地用手摸了摸,然后放心地坐下。万老师说到:“庄老师,你这当兵的,学了不少生存技能,有野外生存课吧?” 我大笑:“我是农村人,就是在野外长大的,需要什么生存课?” 大家都笑了起来,感觉好多了。当我们意识到,这么长的路,现在才走了八分之一不到,就要歇脚,恐怕后面的路程,更为艰难。 我鼓励到:“人类生存的一个技能,就是善于苦中作乐。按佛教讲,我们都有四大苦,但我们为什么欢笑并且活着,因为我们善于苦中作乐。” 而小胡,在喝完水后,找到他包里,居然还有一点饼干,欢快起来:“吃这,边吃边走,好混时间。” 我制止到:“先别忙吃,师兄们,我有一个感觉,我们选择时忽略了一个东西,这条路上,估计没有餐馆或者商店,中午怎么办?” 此时小胡紧张起来,翻开他的手机,查找地图,然后大叫一声:“真的没有!怎么办?” 他俩都看着我,我也只能苦笑。然后被迫调侃到:“锻炼就要有锻炼的样子,这可是昨天小胡说的。小胡,别慌,我们把这次徒步,当成神圣的战争,行吧?” 万老师说到:“从天堂到地狱,昨天还在诗书茶叙,今天就在风餐露宿。不对,没得餐呢。” 我们都苦笑,但是,路就在这里,还得靠惯性走下去。自己选择的路,再难也要完成。 如果意识到饥饿的恐惧,你会更加饥饿。万老师意识到这一点,他说到:“饿一天没什么,钱师兄还辟谷呢。何况,比饥饿更可怕的事情多的是,对不对?” “那就这样挨?”小胡没经历过事,还是没底。 “这不是一个好机会吗?我们在一起讲故事啊?讲那些刺激的,可笑的,可怕的,不是也会找到快乐吗?” “你这是转移注意力吧?”我问到。 “人生,何处不是自己欺骗自己?”小胡低声说到,他是有所指,事关他以前的感情。 我不能让他沉浸在这种情绪之中,必须用更刺激的事,来覆盖这种灰色情绪。我觉得,讲笑话,是个好办法。 “我来讲个笑话吧。”他们都表示赞同,我就继续说到:“有三人年轻人,住在大厦60层,一天晚上,他们喝酒回来,发现大厦停电,电梯不行了。有人说,不如在外面找个宾馆休息一晚得了。但是,这三个喝了酒的年轻人,胆子大,气势壮,决定爬上去。还有一个人算了距离,以层高米算,60层,最多也就净高200米,相当于爬一座小山,没什么难度。” 万老师说到:“我年轻时,也干过这事,电梯坏了,自己爬,反正,年轻,没什么可怕的。” 这是在鼓励小胡啊,我们这三人中,他最年轻。 “但是,当爬到20层的时候,他们感觉到吃力了。喝了酒的人,胆子倒是大了,但力气反而小了。此时,每上一层,都感觉脚好酸。于是,有人提议,大家轮流讲恐惧故事,用一种恐惧来掩盖劳累的辛酸。” 小胡笑到:“这跟我们差不多。” 我继续讲到:“第一个人,讲了一个伤心的爱情故事,年轻人对爱情故事有共情效果,大家在故事的悲伤中,不知不觉,到了四十层。第二个人,讲了一个恐怖的鬼故事,大家在黑夜的楼梯中,回声独特,喘气如牛,恐怖效果很好,大家也到了五十几层。” 万老师故意走到我前面,转过头来,给我挤了挤眼睛。我明白,他知道这个故事了。我继续说到:“最后几层是最累的,轮到第三个人讲了,大家要求他讲一个最恐怖的故事。结果第三个人说:这不是故事,但特别恐怖。大家要他快点讲。他往楼梯上一坐,长叹一口气,问到:你们带钥匙了吗?大家愣在那里了,这家伙喘了一口气,说到:没有比这更恐怖吧?我们都忘了带钥匙!” 这是个冷笑话,但够让小胡转移注意力的了。 再走一段太阳已经晒出来了,我们都有墨镜,拿出来带上,依然没有看到商店或者餐饮的影子,好在,我们的水,倒是带得充足。 小胡此时说到:“我们可以讨论一些有意义的东西,毕竟,今后,这种机会少了。” 我们要求,小胡讲一些我们这个年龄不太熟悉的。万老师说到:“小胡,你们这个年龄所熟悉的,你能够观察出规律的东西,多讲讲,我的学生是这个年纪。况且,跟我姑娘一起,我也可以有话题。” “好吧,那我就讲讲动画片,昨天,我们不是也涉及到这个话题。我总结过一些规律,就是动画片中,一些超现实的画面,是如何让我们在荒诞中取得滑稽的美感的。” 他说到:“我们在动画片里,会因为大量的超现实画面而产生快乐。你们看过《猫和老鼠》吧” 这当然看过,万老师还说他,小时候,最喜欢的《米老鼠和唐老鸭》、《大力水手》等动画。 “其实夸张的表现在卡通动画里是最吸引人的情节。比如处于不确定状态的魔镜,人物看着它的时候就能穿过去当传送门用,当人物不再观察它的时候就变成了坚固的实体。最神奇的是一拳砸碎玻璃后,手还能再收回来。” 听到小胡的叙述,我们脑海中就浮现出那些画面了。我补充到:“还有这种开一枪后自己再开车超过子弹的情节,让人目瞪口呆的是子弹半路还拐了一个弯。拉风是非常拉风了,但你有没有考虑物理学的感受?” 万老师为了证明他确实也看过这些,或者他曾经爱看,或者陪着女儿看,反正他也插话了:“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这种:为了能够达到进球的目的,汤姆猫甚至能够直接改变现实,让球桌不动而洞随意拉动,这种能力快和上帝有一拼了。” 当然,他毕竟是个哲学教授,他还会给出理论总结:“其实我们应该换一个思路,我们活在三次元世界,而动画人物存在于二次元的世界,所以它们的物理法则有没有可能和我们的不一样?” 小胡说到:“所以,这种情况,我经过总结,当然也参考了许多网友的意见,大概这里面有十大规律,值得我们注意。” 我们顿时新鲜起来,他这是要发布研究成果了。 “首先说,这十大规律,是参考了许多别人的研究成果,不是我独创的,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。” 听着他严肃的口气,一本正经地说胡话,本身就是一种幽默。 “动画第一定律:任何悬浮在空中的个体,除非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处境,否则会继续保持悬浮。举例如下:动画片里无数的搞笑桥段都尝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:不要往下看。这个定律可以说是动画片里的支柱性定律,常见于一个角色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走到屋顶、窗户和悬崖外。只要片中的角色不往下看,他就能克服万有引力在半空中如履平地。但是当角色发觉自己的状况后,重力就开始发挥作用了——换句话说:开始倒霉了。” 很有意思,大量画面出现在我的脑海,果真,这样的场景,在卡通里,经常出现。 “动画第二定律:任何运动中的个体将会趋向于继续保持运动,除非有其他固体介入。解释如下:在这个定律中,卡通人物可以具有无限的速度,只有电线杆和巨型石头等坚硬固体才能阻止他们的运动。该定律有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:在高速运动中,角色的停止非常突然。正常人遇到这种急停的情况有可能会当场死亡。” 那永远不死的老鼠和永远不死的猫,就是因为这个定律而长生的。 “动画第三定律:任何个体在穿过固体后,都会留下与其身体轮廓相符合的穿孔。这个非常好理解,就是卡通角色在追逐的过程中穿过雪堆、窗帘、木板等物体后,在上面留下了自己完整的轮廓——从耳朵到胡须一个都不会少。所以要说真正的人体描边大师,非卡通人物莫属。” 越听越有意思了,我和万老师不仅在脑补画面,并且都把自己知道的相关动画情节,也说了出来。 “动画第四定律:物体从20层楼掉下来所需要的时间,大于或等于,将其从窗台上扔下来的人从20层楼梯螺旋向下奔跑到一楼,再把它接住所需要的时间。这个定律描述得非常详细,简单来理解的话就是:自由落体的重力加速度没有卡通角色爬楼梯的速度快。” 我刚才也讲了个爬楼梯的故事,但那是生活化的。如果在动画里的情节,搬入生活中,有实现的可能吗?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。 小胡回应到:“为此,我专门做过计算,如果从80米高的楼上推下一个花瓶,想要在花瓶摔坏之前走楼梯接住它,自己需要以每小时144公里的速度奔跑。” 我和万老师大笑起来,小胡这是对动画是真爱啊,要不然,他怎么认真到,真去运算这个速度呢? “动画第五定律:恐惧可以将所有的重力法则否定。大多数的卡通角色都具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——恐惧。这种力量表现为:当角色受到外界的刺激时,他们会摆脱重力的束缚定格在半空中、窜到树上或电线杆上,其中精神力最强大的角色甚至能够冲出地球。” 万老师赶紧说到:“岂止是动画,就是武侠电影,也有这样的桥段,比如什么如来神掌的,人都可以飞上云霄。” 我当时在想,万老师那一代,最喜欢的读物不一定是动画书,但武侠书,也是童话般的存在,以想象突破物理极限,是人类的理想。 “动画第六定律:随着速度的增加,物体可以同时出现在多个位置。这一定律最常出现在卡通角色高速运动的时候。例如当角色飞速奔跑时,他们双腿的运动频率会大幅提升,同时双腿还会出现在身体下方的不同部位,看起来就像是长了4、5条腿一样。另外,头、手臂在高速运动时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。” 这其实是对视觉暂留的原理,进行了反向运用。我们的灯泡用的交流电,频率是五十赫兹,也就是一秒中,熄燃五十次,但我们感觉光是稳定的,这是视觉暂留现象。我们看电影,电影胶片是静止画面,当这些静止画面以每秒二十四次的频率放映时,我们在银幕上,看到的就是连续的动作了。 “动画第七定律:特定的个体可以穿过在坚固表面画出来的入口,而其他个却无法通过。如果你知道《神笔马良》的故事,就很容易理解这个定律。在墙壁上画一个入口,只有特定的对象才能利用它穿行。不同的是,即使是自己画出来的入口,也不一定能让本人通过。” 万老师反问到:“崂山道士,是不是也是这个定律的运用呢?”我当场就反驳到:“那时,小胡还没来得及总结规律呢?” “万一,他的前世就在那个时代呢?”万老师搞笑,这个想象也利用了宗教的传说,也属于突破物理极限的一种了。 小胡倒没接话茬,继续着他一本正经的理论介绍:“动画第八定律:需求加上意念能让物质自发的产生。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话来讲就是:动画角色可以无视环境的限制,凭空拿出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。这个定律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,从科幻小说到游戏动漫都有它的身影。比如gta5里面,玩家从转盘里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后,会看到游戏人物将它们凭空掏了出来。” 他所举的gta5,不要说万老师不知道,我也没看过。但我明白,这种想象的源头,恐怕与人类共同的爱好相近。我们崇拜观音菩萨的一个主要原因,是因为一句话。心想事成。让想象变为现实,是人类的理想,可以在艺术中出现,来让人们心理得到满足的快乐。 “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一些很古老的动画中,通常是男性将女性惹毛了之后,女性凭空掏出了一个巨大的木棰子,于是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锤子空间。” 这就比孙悟空的能力更强大了。孙悟空从耳朵里掏出金箍棒,毕竟耳朵里还有一根针。扯一把猴毛变成一堆猴子,也需要猴毛。这种有依据的变化,与凭空想象出实物出来,想象力上,还是有点差距的。也许,写《西游记》的吴承恩,已经成年,想象力不如孩子那样自由吧。 “动画第九定律:任何对猫科动物的暴力重组,其状态都是短暂的。我们常说猫有九条命,但动画里的猫比这个还要夸张。在经典动画《猫和老鼠》里,汤姆这只猫被压扁、撑大、火烤、冰冻、切割和拼接,经历了无数的变形重组。但无论是看起来多么严重的损坏,只要它眨巴两下眼睛,就能在几个呼吸后恢复到自己的正常状态。” 这是对生命顽强性的想象,是人类生命力不屈的颂歌,是意志力物化的典范。 小胡说到:“最后一个定律,很有哲学意味了。” 万老师当然就成了最感兴趣的听众,仿佛是为了听清楚,本来我与小胡距离最近,他居然插入到我们中间来了。 “动画第十定律:每一次复仇,都会产生一个等同的反向复仇。有句话叫做以牙还牙,这个定律在广义上也能应用于现实世界。只不过在动画里,我们能收获到更多的笑料。看到施暴者被同样的手段所惩罚,是一种让人非常愉悦的体验。以上就是全球动画片都遵循的十大定律,仔细想一想,你看过的所有动画片,是不是都符合?” 这其实是社会规律的拟人化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,明白追求结果平等是不可能的,但追求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规则平等。人们在意识中创造了一个上帝法则,在中国人心目中,就是善恶有报。 在日常生活里,会出现许多善恶报应迟迟无法到来的情况。为了解释这种现象,人们发明了三世因果,以“不是不报、时候没到”来解释,把原因可以推诿到上一世,把结果可以延迟到下一世,反正,你也没机会证明正误。 这种对想象中的规律比较敷衍的方式,总有安慰不了的内心。人们内心总想善恶有报快点到来。于是,动画就满足人们这总因果速达的愿望,在极短时间内,实现因果的循环。 万老师总结到:“不仅哲学,颇像宗教。” 一路艰辛中,我们快乐,我们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