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七章吃饭、吃茶、吃酒
王伦回到自己的小寨,处理了几件遗留的事情,不久之后李助、朱武又联袂而来。 落了座,李助看见王伦正在吃茶,于是道:“哥哥雅好,李助俗人,不解此道。” “这清茶可是好东西!”怕李助、朱武还为刚才的事情难堪,王伦轻声一笑,对二人道:“两位兄弟可记得唐代卢仝所写的饮茶要诀?” 朱武见王伦并不因刚刚的事情心生芥蒂,轻松不少,爽朗一笑道:“倒要向哥哥请教!” 王伦小口喝了下茶水,就兴致勃勃地背诵起来: 一杯喉吻润; 两杯清孤闷; 三杯搜枯肠,惟有文章五千行; 四杯发清汗,人生不平事,尽向毛孔散; 五杯肌骨轻,六杯通神灵; 七杯不得饮,饮罢两腋习习生清风; 听罢,李助先恭维了王伦一句,“和哥哥相处,真让人心旷神怡,胸中一番俗事浊气冰消雪释。李助有幸啊!” 三人有说了一会话,王伦却是决口不提刚刚的冲突。 等了一会,李助沉不住气,斟酌道:“哥哥,方才我也提点了宋万和杜迁兄弟,一会向裴宣兄弟负荆请罪!” 王伦放下茶杯,随口道:“如今山上兄弟多了,队伍也不好带啊!” 不说现在,就是原著梁山关系也错综复杂。梁山好汉不是简单的临时组织的强盗团伙,一百零八将,各自有不同的社会经验、生活经历、能力、抱负、上山过程。 甚至很多人不是自愿,而是被宋江逼迫得走投无路才上山的,例如卢俊义、秦明、李应。这一切决定了他们上山时抱着不同的心态,有不同的“奋斗目标”。 例如李逵想打到东京,“夺了鸟位”,捞个将军做;林冲想的是如何报仇;宋江想被朝廷收编,重新做回胥吏。阮小七想着大口喝酒大口吃肉,生来要杀人。 因此,为了使得每个人都做出合理的预期,实现心理和生理上的基本满足,做到各司其职;也为了防止背叛行为,制度约束是必要的。随着梁山的渐渐壮大,对制度的需求也更为急迫。 原著王伦被火并,除了个人原因外,缺乏制度保障下的绝对权威也是一个原因。相比梁山,书中的其他匪帮和地方势力经营的方式都很简单,谈不上有多少制度设计。例如二龙山,“占山为王”,凭借兄弟义气来维持联合。又例如小旋风柴进的庄子,“专一招集天下来往的好汉,三五十个养在家中”,这是对东周“养士”之风的简单效仿。 可惜时移则势易,在人才选拔制度相当完善的宋朝,没有一个吸引人的前途(一刀一枪,博个封妻荫子),一个有能力的落难者(如林冲、武松)是不会屈居在柴进的庄子上无所事事的。而汉代以前那种“士为知己者死”的英雄主义食客,司马迁笔下的郭解、朱家、荆轲,到了一千年以后的宋朝,也早就死绝了。梁山上燕青之于卢俊义,石秀之于杨雄倒是除外。 如今王伦虽然在开山之初就立了规矩,分了职事,众人也听命行事。但是随着头领越来越多,各人本事高低不一,因着排座和职事问题早晚会出事。李助、朱武二人看了今天的矛盾,顿时忧心不已。 今日山上如此,今后那还了得! 领导者的最大挑战就是,在衣食之外,在个人待遇之外,你能不能给众人一个更远大的目标,以及更高的个人形象。如果没有,那么位置越高就越危险。 王伦看出李助和朱武的心思,笑吟吟地问道:“我问一句,朱武贤弟!来我梁山,你为的是吃酒、吃茶还是吃饭?” 朱武一下被问住了,沉吟了半天无言以对。喝酒喝的是感情,吃饭解决的是温饱问题,而喝茶喝的却是精神体验。 这是在追问上梁山的动机啊!李助更心思剔透,明白了这一点,却不说破。 喝了口茶,朱武才说道:“我是好酒的,图的是个热闹;吃茶是雅事,怕自己没这份风流。”说着看了一眼王伦,又道,“不过我看哥哥这问题问得似乎别有深意啊!” 王伦点点头,道出了自己的一番道理。 “一个人加入集体必然有其基本动机。 有的人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,或者图的是钱财物质,这个可以比做为了“吃饭”;有的人则是因为这个集体很温暖,有情感因素,大家在一起很开心,这个正好比为了“吃酒”;还有的人则是有更大的抱负要在这里实现,这些人目标远大、心志专注,有更丰富的精神境界,这个就好比为了“吃茶”。 对待这三类不同的下属,需要使用不同的管理策略。” 听了王伦这话,李助先领悟过来。“哥哥妙论,还请细说则个!” 朱武不曾言语,但是努力消化王伦的言论,细细品味。 “对吃饭的人要展示能力,使用利益手段最有效果。对要吃酒的人要联络感情,使用情义手段。对要吃茶的人就要有精神上的引导和激发,多使用道义。多管齐下,兄弟们才会众志成城,无往不利!” “统驭下属,一定要拿出可以点燃他们内心的火种。没有道,只有情和利是不够的。如今兄弟们少有集体行动,熟悉不够,些许摩擦也是常事。等时机成熟,我等做票大的,一则转移矛盾,二则磨合队伍也就是了!” 缓了缓,王伦说出了一番自己的用人法则。李助、朱武听了奉为圭臬。 其实这些王伦原来不打算对别人说的。只是梁山扩大,事务繁忙,他不能事必躬亲。还要李助、朱武帮衬,因此推心置腹。 无论是原著梁山,还是现在的梁山,都是有核心决策层的。王伦把李助、朱武当做左膀右臂,因此毫不隐瞒。 李助、朱武也担心这梁山兄弟,多是看王伦的面子名声来的。王伦在还好,王伦出门,许多人他二人却指使不动,平白损了威严。这时听了王伦一番话,方觉茅塞顿开。 各位试想,原著李逵是宋江的铁杆兄弟,平时最受宋江信任,感情深厚,这样的一个兄弟何以不是大骂,就是要看他头呢?一个领导留住下属的最有效手段莫过于满意度和忠诚度。满意度往往和物质获得有关,而忠诚度则和精神体验有关。 为什么这么说呢?道理很简单。一个领导可以给下属丰厚的物质收获,让他很满意,但满意了未必忠诚,特别是当下属的物质欲望被刺激起来以后,他更容易被利益所驱使,做出不忠诚的事情。 所以,在给予物质的同时还要不断地让下属感觉到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情,保持精神的自我肯定。一个人只有在精神上投入一种事业当中,心底才会焕发出无限的忠诚。这种忠诚会超越物质利益的得失和个人的荣辱。 领导的关键技巧就是对下属进行忠诚度管理。靠利益造就的忠诚是脆弱的忠诚,靠感情造就的忠诚是不稳定的忠诚,只有靠道义造就的忠诚才是可靠的忠诚。 而连接忠诚度和满意度的最佳桥梁是信任。利益上信任、情感上信任,这都是低级的信任,成本高、维护频繁、可靠性差;道义上信任是高级的信任,成本低、维护简单、可靠性好。 宋江在对李逵的态度上,就犯了一个小错误,过分强调利益和情感的手段,很少使用道义手段。李逵虽然对宋江的实力有充分的信心,对宋江的感情也有充分的信心,但是惟独对宋大哥的人品缺乏信心。 于是别人一有谣言,李逵就信了,这才闹出了要跟宋江动武的事情。激动人心的事业和崇高的人格,从来都是领导者用来维护下属忠诚度的最佳手段。 古往今来,很多领导人物对身边的人都是采取半拉半防的策略,不过这并不高明,高明的领袖除此之外,还要尽心尽力地在贴身人物中进行自我印象的管理,获得人格信任。 这一番谈话,足足说了半个时辰,足够李助、朱武二人消化。 看着天色不早,王伦冲着李助、朱武二人点点头,“二位兄弟对梁山赤胆忠心,尽心尽力,愚兄深为赞许,还望二位兄弟今后对山寨大事多多出谋划策。” “我等定不负哥哥重望!” “谨遵哥哥号令!” 李助二人对着王伦一礼,然后各自归去。听了王伦这一番话,两人受用终生,对梁山更有信心了。 “啊呀!却是忘了一件事!”满脑子都是白天的事故和王伦的言论,李助回到自己房中才想起还有一件事情,没有禀报王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