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四十二章 杨洪巡边
第一百四十二章杨洪巡边 也先敢这么赖皮,是料准了大明不会与瓦刺翻脸。 朱祁镇不知道也先是怎么料中了。 但是朱祁镇的确不敢这个时候与瓦刺大战。盐税,河北水利,这些事情都在进行之中。绝不是轻易中断的。 瓦刺而今带甲数十万,即便内部或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,但也是一个大国。朝廷在军事上颓败之像,这几年虽然也竭力弥补了。 但是朱祁镇也不相信,与瓦刺一战,能在一年之内,速战速决。 所以,战不可轻开。 即便朱祁镇想做,想来朝中大臣也不会答应的。 张辅的意见之前,已经说过了,不赞成大举出塞。至于杨溥的心思,朱祁镇也大抵能够掌握。不会允许朱祁镇再开边事。 如此一来,即便礼部将这一件事情报上来,又有什么办法? 外交手段,胡濙已经将瓦刺使者阿赤都当成狗腿子训了,但是这个回回商人出身的使臣,颇有唾面自干的风范。 朱祁镇难道将阿赤都叫过来再骂一遍。有用吗? 至于在马价上下功夫,一来朝廷丢不起这个脸面。毕竟来朝贡的不仅仅是瓦刺,奴儿干都司各部落,关西七卫。兀良哈三卫。不是瓦刺一家的事情。 而且朝贡的利益,对大明来说,简直是九牛一毛。大明朝廷不在乎那一点钱,但是瓦刺就不一样了。 瓦刺也先宁可派人卑躬屈膝称臣纳贡,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这个利益。 朝廷动了,几乎就是动了瓦刺的命-根子。瓦刺会有什么样的举动,朱祁镇很难判断。 朱祁镇思来想去,长叹一声,心中暗道:“我不如也先。” 朱祁镇不想承认,但是不得不承认,在军事上面,他并不如也先自信。 说起来也先上位还在朱祁镇之后。但是也先却不能说是少年君主了。也先出生于永乐五年,而今正是年富力强之时。跟随父亲脱欢征战各方就不说了。单单是他上位之后,合纵连横之余,也不乏领兵出战。 所以,就也先来说,他的前半生是跟随父亲征战,与阿鲁台打,与大明打,与阿察台打。一路打过来的老将,他并不担心与大明交战。 甚至战争对他来说,是最熟悉的解决方案。 但是朱祁镇却不一样了。 即便是朱祁镇两世为人,但不过前世还是今生,都是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之中。其实纵然朱祁镇可以举出一个个不利于开战的原因。 但是更多时候,这种决策更考验一个人的信念与意志力。 纵然大明正专注于内政,但是并不意味着大明军队真不能打。 以张辅为首靖难老将,以孟瑛为首,朱祁镇亲手提拔的正统新贵,大明三百多个卫所,即便烂也不可能一下子烂完。正要打,拉出几十万大军,未必不能。瓦刺实力雄厚,但是北京包围战之中,面对于谦重新组织的十万京军,也不过尔尔。 真要下定决心,瓦刺他会与朝廷死磕吗? 但是朱祁镇想来想去,最后在礼部的折子上用毛笔蘸了朱砂,正楷写道:“知道了。” 这三个字,刺目的红,让朱祁镇感觉整个心被刺痛了。 朱祁镇对身边的太监说道:“宣,英国公,成国公,保定侯,丰城侯,在武英殿议事。” 面对朱祁镇紧急召见。 两公两侯有些不知所措。 当然英国公与保定侯与朱祁镇接触的时间比较长,对朱祁镇还是很了解的,心中还是有底的。 成国公见英国公镇定,他也镇定下来。唯有丰城侯有些担心。 丰城侯李贤也是靖难功臣的第二代。 他的父亲乃是丰城侯李彬,永乐二十年病死交趾之后袭爵。跟随太宗,宣宗打过仗。说起来,宣宗对他还是比较信任的。 否则他也不会坐镇南京这么多年。 但是这也是他担心的问题所在,一朝天子一朝臣。 而今已经不是宣宗朝了,连太皇太后的亲信也从朝廷之中退下来了。他被魏国公从南京替代回京,他前脚回京,后脚就有两淮大案,牵连一个尚书,一个伯爵,至于大明六个盐运司几乎有一个是一个,都脱不了关系,牵连进去的官员不下百余人。再加上犯私盐论死的。 这一场大案,最少有一千多人,都排在秋后等待问斩。 李贤心中自然满怀忐忑,担心陛下是不是对他有意见,甚至怀疑他与这大案有关系。毕竟在大案之前,先换了他。这个举动太值得人玩味了。 所以李贤心中满怀忐忑。虽然竭力镇定下来。但是额头还有一丝丝汗水流下来。 不知道是天气太热,还是心中不能静下来。 “陛下驾到。”一个太监扯着喉咙喊道。 这声音还没有落,朱祁镇就大步流星一般走了进来,四人纷纷见礼,朱祁镇一挥手说道:“起来吧。” 朱祁镇眼睛一扫。心中一丝忧虑,暗道:“我凭借一群将二代,能打赢瓦刺吗?”他很快将这个想法按下来了。 原因 很简单,这个体制问题,是大明根基之中,决计不可轻易动的。 即便朱祁镇心中担心,但也只能依靠他们了。 朱祁镇说道:“今天议一下瓦刺的事情。”朱祁镇一挥手,将关于瓦刺使团的奏疏副本递给了他们。 人手一份。 朱祁镇坐在御座之上,一巴掌拍在一个迎手上面,说道:“也先,是轻朕。知道朕不会瓦刺撕破脸。但是朕却不得不忍下来了。” 张辅立即起身行礼说道:“臣等该死。” 张辅带头,其余三个人立即行礼,口中说着同样的话。说道:“臣等该死。” 所谓主辱臣死,朱祁镇觉的自己被侮辱了,下面大臣不管心中怎么想的,都必须口中这样说。 朱祁镇说道:“平身,朕知道,这不管诸位之事,乃是小不忍则乱大谋。只是朕觉得也是要还瓦刺颜色。” “但是该怎么还以颜色?” 张辅沉吟一会儿,说道:“陛下,臣以为该晓谕各镇大将,督促防秋巡边。” 其实张辅说的这么多话,其实不过是边境的常规举动。 这些事情,长城一线的各镇都是要做的。 防秋,就是防止鞑子在秋天南下,很多时候沿边各镇都会派出夜不收,在长城外面烧出一宽几百里黑色地带。 让南下鞑子,没有草料供应,自然不会南下了。至于巡边。 并不是说,沿着长城一线巡视。 长城一线虽然是大明的驻军一线,但是并不是大明的边境线。最少在这个时代,还不是实质上的边境线。 毕竟大明虽然是放空了沿边草原,但并不意味着这一片都被别人占据了。 这种巡边行动,从来是在长城外一百里二百里的范围之内,就是类似于军事游行。宣宗就做过这样的事情。 但是进入正统之后,这样的事情就少做了。 毕竟太皇太后罢一切不急之务的政治思想中,这巡边一事,就属于不急之务。 朱祁镇说道:“巡边?令杨洪带大同万骑,巡视大宁一线。” 张辅听了,说道:“陛下,如此不妥吧。” 朱祁镇自然知道,跑到大宁远远超出了距离长城一二百里的安全界限。但是朱祁镇一点也不退让,声音微微低沉,说道:“杨洪此将,乃是国公推荐的,乃是一员智勇双全的老将。乃是九边诸将之中的佼佼者。” “怎么?朕并没有让他北上征讨,只是让他们出独石堡,巡视开平,大宁旧地而已,这就办不到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