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
第八十八章高阳伯李文 于谦在西宁待了一个月有余。 做成了两件大事,第一件大事,却是于谦在清觉寺参加法会。 其实哪里如葛藏所言,是准备好的法会,分明是葛藏为于谦专门准备的法会。 只是于谦也当做不知道而已。 当了法会当日,静觉寺人山人海的,也让于谦看到了藏传佛教在这一带的影响力。 在法会之后数日,于谦又分别见了其他三卫的指挥使,佥事,已经各级土司。具体怎么说,就不细说了。自然是一番揉扁掐圆一番,让他们惊惧之余,又心悦诚服。让茶法能够顺顺利利的推行下去。 到了而今新茶法的所有障碍都被一一清除了。 从江南,到四川,到陕西都做好了准备,但是剩下的事情却不是于谦要做的了。 于谦作为三边总督,今岁陕西又大旱,不知道多少事情要等着于谦处理,于谦注定不能将精力全部投入到茶法之上。 所以,具体办事的人就丘浚。 于谦这一段时间之内,不论做什么也都带着丘浚,让丘浚完全了解这里的情况,好对症下药。 于谦的奏折也得到了朝廷的批准。 西宁设州,与西宁卫同城,看上去是城中多了一个衙门而已,并无什么不同,但是实际上却是多了一套行政体系。 将西宁卫的民户,与李家的顶户纳入其下。 于谦亲自主持了分割,新设的西宁州下面就有编户三万多人。十几万亩土地。并全部登上编练黄册,并将西宁卫从陕西行都司划到了陕西都司麾下。 西宁州也划给了临逃府。 而西宁暂时没有知州,只有一个主事。西宁州知州自然要朝廷任命。但是这暂时主持西宁州事务的主事不是别人,却是张文。 本来当地人一般不会在当地任职。 这是规矩。 于谦却知道西宁与其他府县不同,不可纠结于成法。西宁一直是大明势力薄弱的地方,甚至在大明刚刚收复西宁的时候,设的就是西宁州,最后为什么取消,种种原因时代久远,也就不细究了,无非是当地人沦入蛮夷日久,已经不习惯汉人的统治方式了。 如果贸然改变,以内地的方式统治西宁,是万万行不通的。 而当地人熟悉情况。以张文的才能如果在内地一辈子都不能当上一个七品官,但是他毕竟是西宁土著,又熟悉情况。 让他暂时管理却是可以的。 甚至于谦已经建议,让张文一辈子在西宁当官,从主事一直到知州,能让他当几十年了。其他的官员自然要从中原派过来。 有这个熟悉情况的人在。应该容易管理一下。 等二三十年后,张文老病或者亡故之后。张家或许在西宁成为望族。但是张家的人再想在西宁官府任职就不大可能,除非是胥吏。 即便如此在如此多的土官,卫所官员威胁之下,张家已经是州府的帮手。如果张家能有出息出一个进士。 那么州衙在西宁的地位也只能更稳固。 到时候,就顺利的将西宁这种,在于谦眼中不正常的地方结构,变成大明内部正常的地方结构。 当然了,他只能做如此想,而那个时候于谦已经看不到了。 于谦并且上奏朝廷,将茶马御史的驻地放在西宁。一来加强西宁的控制,二来也是好与乌斯藏方面沟通。 最后叮嘱丘浚用心办理茶马事务,然后带着李家一行人,离开了西宁回兰州去了。 来的时候万余人随行,走的时候也是万余人随行。 不过人员构成就不一样,来的时候万余人多有茶商伙计,而去的时候,却多了李家一行,李家真是家大业大,光随行就有千余人。 而且李家在西宁的产业一时间也搬不完的。还留了好些人在西宁。 对这一点于谦也没有看的太紧。 反正李家主脉不在西宁就行了,李家在西宁有些产业,也无关紧要。 李家不会去兰州,而是直接去北京。 因为关于李文的圣旨,已经到了。朱祁镇出手相当之大方。 朱祁镇在圣旨之中历数李文的父祖辈的功劳,又说李文协助办理茶马事务有功,封高阳伯,京城赐第赐田,并担任东胜总兵官。驻守东胜,修建城池管理养马事务,以备瓦刺。还有赏赐若干,什么金银珠宝,封妻荫子等等。连会宁伯家的子弟,都调入乾清宫,成为乾清宫侍卫。 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。 说朱祁镇小气也小气,反正最近几年,朱祁镇宫中开支,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。但是朱祁镇该大方的时候也会大方。 朱祁镇给李文的政治待遇,还有各种财产,真算起来,十几万两打不住。甚至如果朝廷真卖的话,上百万两也有人愿意讨钱。 毕竟在大明钱虽然是一个好东西,有时候真不决定什么。 不说高阳伯每年几百石禄米的俸禄,单单说赐宅,以京城的房价,皇城根的伯爵府邸,几万两打不住。北京田产,亩产产量面积上未必比得上西宁这边田产,但是价格上却未必了。 北京作为兼并最严重的地方,成片的田产,那可是比外地高上好几倍。甚至按粮食产量来算,几十年产的粮食也未必抵得上田价。 但是即便如此,北京城边的田产,也是难求的很。 更不要说,很多政治待遇,已经御赐的宝物,更是无价无市。 除却高阳伯不是世袭的,就没有什么不行了。 但是这也很正常,第一次封爵,本来就是流爵居多,向世袭罔顾,还欠了些功劳。朱祁镇即便是在正统十四年大战之后,封得伯爵也大多是流爵。 即便是会宁伯的爵位,也仅仅能袭承三次而已。 李文不知道幸运还是不幸运,已经被朱祁镇立为典型了,不管是改土归流的典型,还是卫所改革的典型。 总之。 李文这一次卖身家,得到了很好的回报,一点也不亏。 但是李文也面对很多敌人。 土司这边就不说了,大明的土司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地位。但是勋贵之中,也未必是全部是想改革卫所的。 无非是朱祁镇趁着成国公为首的靖难勋贵死的死,自杀的自杀,这个空档,完成了对京营的整合,直接控制了京营,才能将这改革在京城周围铺开。 但是即便在中枢,在朱祁镇嫡系武将之中,未必没有想维持卫所制度现状的人,更不要说地方上了。 只不过朱祁镇的比较强势,大家都不敢与一个正当年的皇帝硬顶而已。 但是不敢跟皇帝硬顶,但还收拾不了一个空头伯爵。 没错,李文即便如此身家,但是没有西宁的根基之后,在勋贵眼中也不过是一空头伯爵。 所以李文所言面对的情况,并不能说平安,这一片平静之下的风波诡迷,不知道李文知道不知道。 这些矛盾,都被与瓦刺的战争遮盖下去了。 毕竟战争能够勋贵集团带来太多太多的东西,在与瓦刺作战之上,皇帝与勋贵之间是没有矛盾的。 但是在打完仗之后,有些事情就不大好说了。 朱祁镇虽然借胜仗提高了威望,但是勋贵们也会因为胜仗扩充自己的实力。虽然看上去朱祁镇得利最大,但是真正情况谁能说得清楚。 有时候大腿也不是那么好抱的,因为大腿有大腿的敌人。 等于谦回到兰州之后,他才整理思路,将他对整个西北施政的想法,一一写在奏折之上,开始一封接着一封的递给了朱祁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