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六零章:李元吉的大招
现场整片的寂静。 远征吐蕃之战,战死的大唐将士数量并不多,也包括了远征吐谷浑之战,两战共计出兵二十二万三千七百六十人,伤亡六万九千一百一十二人。 其中战死一万六千八百九十九人,重伤九千四百三十一人,其余皆为轻伤,因伤无法继续服役者,共计一万零七百七十八人。 也就是说,此战大唐一共损失两万七千六百七十七名精锐士兵。 在总出兵二十二万余人的规模中,损失两万七千余人这个比例并不算高,甚至比起大唐以往的战例,这个比例甚至不足以往的一半。 如果在考虑上吐蕃那特殊的地形,以及近乎五分之一的非战斗减员,这个数量是完全可以接受的。 冷兵器时代,一场大战死伤无数那基本属于家常便饭。 甚至更多的将士,是死于战后的伤口感染,而造成这一原因的,主要还是现在的医疗条件不足等问题。 从全局来说,通过此战证明了唐军的改制是成功的,是史无前例的成功。 以往无论是前隋还是其他的朝代,在对吐蕃战事的时候,也从未取得过这样的战果。 但是在李元吉看来,这个战损,其实还可以降低不少。 可是,李元吉却觉得有些有心无力。 吐蕃,必须要尽快灭掉,因为时机问题。 一但让松赞干布成长起来,完全的掌控了整个吐蕃,大唐是否还能够以这样的战损去灭掉他,那可就不一定了。 虽然那时候大唐的实力可能会更强,可同样的,敌人的实力也在增强。 在整个朝廷中,几乎无人去对那两万多的战损而感到惋惜,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一片,举杯欢庆的气氛,大书特写的姿态。 “朕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……”不知道何时,来自宫廷的传话筒的声音出现在了这延绵数十里的酒宴之中。 所谓的传话筒,其实就是以人力的方式去完成内容的传递。 每年只用一次,多由礼部或者内侍进行兼任,这种场面只在每年正旦时的满朝大会的时候才会用到。 因为那个时候满长安所有有品级的官员都要来参加朝会,这么多人是不可能全部进入大殿的,最远的时候,甚至排到了太极宫的宫门口处。 这些人虽然插不上嘴,但既然让人来了,总是要让人知道殿中都说了些什么。 于是,这种形式的传话筒就出现了。 有一定的延时,但经过特殊训练过后,他们却能够一字不漏的将内容逐渐的传递下去。 “有挫折,有转折,又惊恐,也有胜利的喜悦,诸将士能够在一年之内连破吐谷浑吐蕃二国,朕心甚慰,社稷甚慰。可是一万多人的阵亡,一万多人的退出,这两万多人的直接战损,让朕不得不埋头苦思了好大一阵。 朕在思索这一战的得与失,此战到底该不该打?思来想去,还是觉得这一战该打,不仅该打,哪怕损失个两万人,三万人,甚至是五万人,朕也要打下去。 吐蕃的环境,没有人比你们这些身临其境的将士们更清楚,而吐蕃的现状,也同样没人比你们更加清楚,一但让吐蕃完成了整合,到了那时,大唐必将遭受更大的损失。 他们可以通过漫长的边境线,永远出现在你想象不到的地方,对大唐的百姓,对朕的子民,对你们的亲人进行肆意的屠杀。 朕不能忍,不能坐视那种情况的发生,所以只能防范于未然,在吐蕃尚未彻底的整合完成之前,就干掉他。 朕是一位帝王,无论是从大唐的角度,亦或者从朕自己的角度去出发,这个决定做的都很对,这个损失也是值得的。 可朕是皇帝,是天子,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,你们是朕的子民,朕是你们的父母。 朕无法接受这么大的伤亡,朕无法接受如此多的家庭失去儿子,失去父亲,失去丈夫。 所以朕又在思考,是统兵的将领无能?还是训练你们的教官不行?亦或者你们自身的问题? 朕想了很久,都不是,你们已经做的足够好了,没有做好的是朕,此事错在于朕,朕没有能够为你们提供更先进的装备,更全面的医疗,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东西。 一万六千八百九十九人的阵亡将士中,有一半以上是死于战后,他们的死,错在于朕。 可人死不能复生,朕便是痛心疾首,也无能为力,而现如今唯一能做的,就是想更多的办法,为诸将士们提供更多的保障,等将来以后在上战场的时候,能不受伤最好,受了伤的,也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,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。 牢骚的话朕也就不再多说了,你们这些还坐在这里的将士,必定会被历史所铭记,朕也不希望那些战死沙场的将士会被历史所忘记。 所以朕让人打造了他们的灵位,并且在背后写上了生平,可仅仅只是一个灵位,这还远远不够。 他们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,为了大唐的黎民百姓,奉献了自己的生命,大唐也应该倾尽一切,竭尽全力的去保住他们最后的东西。 朕会命人在太极宫前修建一座宫殿,用于供奉祭祀这些战死的将士,他们,将与大唐同在,与万民同在,万世永存……” 李元吉的话被一句句的传了过来,老实讲,作为一个后世人,在听到这一番话的时候,最多也就是微微激动一下。 因为这种客套话,政治话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,哪怕只是一个普通的百姓,也并不觉得这话有多么的令人激动。 可这是在唐朝,说出这话的是皇帝。 君权神授,皇帝即为神,皇帝的任何一句话,都代表着一切的绝对。 还是那句话,远征军的伤亡到底大不大? 他们都不是第一次当兵,很多人就是从老府兵转过来的,以前也打了不少的仗,哪一次的战争能比这次更顺利的?死人更少的? 他们为什么会打的这么顺利?死人这么少? 是敌人太弱了吗?还是自己占尽了优势?当然是后者。 火箭炮,投弹车,手雷的大量应用,不仅仅击垮了吐蕃军的士气,更是彻底的击垮了他们抵抗的信念。 在大兵团的战斗中,唐军的损失反而是最小的。 而这些伤亡中,大多数来自于后勤,来自于执行侦查,扫荡任务的小股部队。 换句话说,大兵团作战唐军是没有任何问题的,是足以压倒一切敌人的,而小股部队的作战,在手雷的帮助下,战斗力也比之前强了不少。 平心而论,这个结果是可以接受的。 他们的悲伤,只是因为战友的离去,而不是因为损失太过惨重。 可皇帝却将所有的罪名都背在了自己的身上,可这是罪名吗?根本不是,打仗哪有不死人的? 如果说会继续加大对武器装备的研发,增强唐军的战斗力,尽最大可能保证他们生命的决定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话。 那么后面的那个决定,修建一座宫殿用来祭祀这些战死的将士,这句话可是彻底的说到他们心里去了。 在以前,死了的也就死了,很少会有人记起,除了自己的亲人,自己的战友以外。 但是修建了宫殿就不同了,虽然他们在里面仅仅只占据着一个排位那么大的位置,可终究可以在这里找到关于他们的痕迹。 而修建在太极宫前,这意味着什么? 意味着只要大唐还在,未来大唐的皇帝,每年都要前去祭祀一番。 这又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无上的荣耀,即便死了,那也是荣耀。 酒宴随着李元吉话音的落下而缓缓的开幕。 啤酒,白酒,供应不断。 人前一杯,灵牌前的酒杯也被倒满,甚至一碗啤酒一碗白酒,两个碗,一双筷子工工整整的放在那里。 人虽然死了,可很多人却觉得他们并没有死,依旧一个劲儿的往他们面前的碗中夹着菜,跟那些冷冰冰的灵牌聊着天,说着战场上的那些事情。 男儿有泪不轻弹,可在这里,到了最后,每一桌都是哭的稀里哗啦的。 ‘秦王败的不亏,李元吉也的确比他更适合当这个皇帝,只是不知道,假如当年李世民没有咄咄逼人,要将其置之于死地的话,结果又会怎样?’房玄龄摇了摇头,心中暗叹道。 在李世民决定出手之前,至少表面上李元吉是没有任何反意的,但是之后的事情,却似乎证实了李元吉早就在准备着造反,所以房玄龄也不敢保证,自己的猜想到底是不是对的。 但是经过了今天这么一件事情之后,至少百年之内,李唐江山将会稳如泰山般的坚固,任何人胆敢生出造反的念头,必然会被数之不尽的军队无情的剿灭。 而只要皇帝不昏庸,不胡搞,军队永远都会是李唐江山最得力的支持者。 不在于一位将领的影响,因为李元吉这一招实在是太狠了,可谓是直捣黄龙,直接将天下军人的心给收了过来。 当然,这也不是一件事情就能决定的,在此之前,李元吉也做了很多很多的铺垫。 可以说,在这个铺垫面前,只要后续接任的皇帝还有点脑子,大唐的江山就可以一直延续下去,这才是让房玄龄感叹李世民败的不亏的真正原因。